“要像混凝土一样扛得住压力,像钢筋一样折不断韧性,像锚杆一样扎得进目标。”谭傢元常常这样自我激励。别看他年轻,这位95后青年骨干已经参与了2个公路工程项目建设。2024年,他又“跨界”加入了集团公司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。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知识领域,他始终保持一股韧劲,在一次次学习中掌握技能,在一项项挑战中勇挑重担,在一场场硬仗中攻克难关。
工作中的谭傢元 陈渝/摄
一步步向前,一点一滴积累
这是集团公司首个轨道交通项目,盾构施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。作为项目的盾构队队长,组建专业团队的责任、填补公司技术空白的压力……接踵而至的重任落到了谭傢元的身上。“原本以为盾构技术就是在地底下挖隧道,真正接触才发现,它不仅涉及土建工程,还需要掌握盾构机各个管路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。”谭傢元说。谭傢元把过去建设隧道时积累的经验全部调动起来,转换成学习盾构技术的强大动力。
地下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,从前修建隧道靠的是和岩石“较劲”的经验,现在则需要精准掌控盾构机每项参数。谭傢元白天泡在工地上,跟着一线操作人员熟悉设备,晚上则埋头研究资料,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。那段时间,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盾构施工的要点和心得。
谭傢元的笔记本里写满了盾构施工的详细步骤和操作流程
在项目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攻坚阶段,成槽作业突遇塌孔险情。谭傢元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分析,一边测量数据,一边讨论处置方案。
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,他们最终决定一方面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上预埋模板,防止混凝土浇筑到塌孔位置,有效降低后期基坑开挖地下连续墙鼓包概率;另一方面针对高强度泥岩地层特性,应用“钻挖结合”成槽工艺——先以旋挖钻精准引孔分割岩层板块,再配合抓斗逐层掘进,使单幅地下连续墙成槽耗时从12小时压缩至8小时,显著提升成槽作业效率,甚至跑出了“5天3幅”的“路建速度”。
期间,项目还研制水下混凝土灌注标高实时监测装置,确保地下连续墙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混凝土均匀、质量可控,有效减少混凝土超灌量。
打赢这场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攻坚战,仅用两个月,进度超出业主单位预期,赢得认可。
从技术走向管理:明确目标、挂图作战
2024年9月,谭傢元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。从技术攻关到项目管理,谭傢元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升级。
市政工程如同立体交通枢纽——在同一个工作面上有多个工序需在有限空间内同步推进,任何延误会引发连锁反应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这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在基坑开挖作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“这儿的作业空间就像‘巴掌’这么大,挖机转个身都会碰到墙壁,西边架钢支撑,东边出土,中间还得做底板,有点难啊。”施工现场劳务工人的一句话,反映出了施工作业面的局促。然而这只是诸多难题中的一个。
谭傢元(中)在施工现场讨论施工方案 赵雯/摄
面对资源调配的复杂协调、施工队伍沟通的摩擦碰撞,以及各个施工工序间环环相扣、时间近乎重叠的严苛要求,谭傢元统筹调配团队力量,分两步破题。一方面梳理所有工序逻辑,将能同步开展的作业整合到同一时间段,减少衔接空档;另一方面锁定影响全局的关键工序链,集中资源优先突破瓶颈,将原本交叉混乱的施工流程梳理成一张精准推进的“时间作战图”。通过精细化协调各施工队伍资源,精准把控各工序时间节点,成功实现了钢支撑架设、土方作业与底板施工的协同推进,在复杂工况下保障了施工效率与质量。
谭傢元(左一)为前来项目观摩的人员讲解工程亮点 赵雯/摄
当施工流程逐渐理顺后,谭傢元发现,要想让好势头持续下去,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。为了让团队成员在不同岗位上锻炼,他探索推行轮岗机制,深入了解各岗位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,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。轮岗机制让团队成员提升专业技能,拓宽视野,增强解决问题能力,涌现出一批优秀员工,为项目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。
获评为业主单位“建设标兵”、广西路建集团“先进生产者”……这是谭傢元收获的肯定。目前,项目整体工程进度已完成约22%。“项目建设还在不断推进,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会更多、更艰巨。要实现从初学者到胜任者,再到精通者的转变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越是艰难,越需要有韧性!”
“永远保持不畏艰险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!”不管身处哪个岗位,无论遇到什么挑战,那么一股子奋斗韧劲,始终是成就梦想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。同样的,韧性也是企业应对未知挑战和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关键。走在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上,企业需要步履不停,这背后需要更多员工保持奋斗韧劲,继续砥砺前行,做到时时有所创造、处处有所精进,在拼搏与坚持中共筑企业发展的基石。